
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劇照。
2011年,中國臺灣果陀劇場根據美國作家米奇·阿爾博姆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說《相約星期二》改編的舞臺劇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在臺北首演,此后,這部由知名導演楊世彭執(zhí)導,金士杰、卜學亮主演的舞臺作品開啟了長達近14年的巡演旅程,向超過50萬觀眾講述了一場關于生命、告別的深刻對話。近日,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最終巡回場抵達北京,本輪演出結束后,它將暫別舞臺。從實際的觀感來看,這部作品的確也走到了需要重新找回活力的關頭。
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圍繞金士杰飾演的教授莫利與卜學亮飾演的學生米奇展開。莫利確診漸凍癥,人生步入倒計時,與他闊別16年的學生米奇別有心思地找上門來,因老師坦誠的對話卸下心防。他們約定每周二相見一次,米奇親眼見證著漸凍癥如何一點點把莫利吞噬,從最初還能勉強行走,到坐上輪椅,到徹底癱瘓在床,莫利的生命如同窗外的風景般日漸黯淡,最后變成原野上一棵孤零零的樹。莫利用他的智慧、幽默、真誠啟迪了米奇對理想、愛、生死、尊嚴等人生議題的思考,幫助這個一度迷失的年輕人找回了自己的方向。
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很容易讓觀眾聯(lián)想到今年夏天金士杰在北京主演的另一部話劇《父親》,劇中,他的角色被阿爾茨海默病深深困擾。但與舞臺設計、敘事手法頗用心思的《父親》不同,不存在強烈戲劇沖突的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在極簡的布景中平實道來,殘月般的圓弧圈起一方空間,一架鋼琴、一張書桌、兩把椅子幾乎構成了全部的舞臺,這使得整部作品極其倚重兩位主演的表演。功底深厚的金士杰把莫利一角詮釋得令人信服,無論是他的風趣寬容,還是他因疾病折磨而流露出的痛苦脆弱,金士杰都拿捏得相當?shù)轿弧TS多觀眾都提及一個片段令他們非常動容:當最愛的雞蛋沙拉擺在面前時,莫利已經無法控制雙手,他掙扎著、怪叫著嘗試把沙拉送進嘴里,然而越是努力,眼前越是一片狼藉——人們究竟如何在絕癥面前對待生死與尊嚴,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。
但在接過金士杰扎實精彩的對手戲時,略顯遺憾的是,卜學亮似乎未能完全融入人物,瑣碎的臺詞和表演似乎突破了松弛的界限,一度向著松垮的方向滑落,以至于整場演出很多時候變成了金士杰的個人秀。如果說2011年首演的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能憑借對漸凍癥的關注、對人生意義的探討獨樹一幟,那么十幾年來,類似作品已在舞臺上屢見不鮮,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》想要再度打動見多識廣的觀眾,必須拿出足夠的真誠與真情。在整體時長、故事節(jié)奏、舞臺呈現(xiàn)等方面,這部作品也需要隨快速成長的觀眾做出一些改變,從這個意義上來看,“最終巡回場”或許是主創(chuàng)團隊及時做出的反應,一時的告別又怎不意味著更好的相見呢?(高倩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