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兒童用藥安全問題凸顯。因用藥不當,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陷入無聲世界,約7000例兒童死亡,造成肝腎功能、神經系統(tǒng)等損傷的兒童難以計數。這些數字的背后,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,也給家庭帶來諸多不幸,給社會造成沉重負擔。日前,由國家衛(wèi)生計生委宣教中心主辦的首屆“兒童安全用藥傳播與發(fā)展大會”在京舉行,專家在會上指出,由于兒童專用藥匱乏,多數家長給孩子服藥只能靠“掰”“猜”“減”。專家呼吁,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,兒童要用兒童藥。
超八成兒童用藥存隱患
據了解,兒童處于成長發(fā)育階段,各種器官、免疫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尚未完善,部分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,常常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,嚴重者致殘甚至死亡。中國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宏文指出,近年來,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較高,兒童藥物中毒現象也呈上升趨勢。
姚宏文介紹,由于兒童新陳代謝旺盛,調節(jié)能力差,對藥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,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也較高。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南方醫(yī)藥經濟研究所日前發(fā)布的《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》顯示,兒童服藥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兩倍,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。同時,《2015年兒童用藥安全報告》顯示,在兒童群體中,藥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診兒童的比例,從2012年的53%上升至2014年的73%,1歲至4歲兒童中毒占比最大,約占0歲至14歲兒童藥物中毒的64%。
調查還發(fā)現,84.9%的兒童用藥存在安全隱患,多數家長安全用藥意識匱乏,不合理用藥甚至錯誤用藥頻現。例如很多家長自行加減藥物劑量,有所好轉后自行停藥,還有些人在給孩子吃藥時,將藥摻在牛奶、果汁中。
我國兒童專屬藥品不足2%
如今,市場上兒童專用衣物、食品、日用品等琳瑯滿目,但兒童專用藥品卻非常匱乏,這種狀況令人擔憂。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南方醫(yī)藥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張步泳說,藥品在成人的安全性、有效性確定之后,才能用于兒童。但現實情況卻是,多數藥品缺少兒童臨床試驗數據,兒童給藥劑量多依據成人劑量,再通過體重換算、體表面積換算、年齡換算等方法來確定。
張步泳強調,兒童并非成人的“微縮版”,具有其本身的生理特點。未經過兒童臨床試驗,將成人用藥無論按體重、體表面積還是年齡換算給兒童服用,均存在一定風險。但《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》顯示,我國兒童專屬藥品不足2%。
“雖然兒童用藥市場潛力巨大,但國內專門生產兒童藥的企業(yè)卻寥寥無幾。”據張步泳介紹,全國工商聯藥業(yè)商會的調查顯示,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,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僅10余家,有兒童藥品生產部門的企業(yè)也僅30多家。而且,在兒童用藥醫(yī)療市場中,90%以上的份額均被外資企業(yè)占領。張步泳認為,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,主要是由于兒童用藥生產表現為小批量、多批次,工藝相對復雜,生產成本較高、新藥研發(fā)周期較長,并且兒童藥品銷售存在季節(jié)性強、利潤低等特點,同時在研發(fā)、轉讓、生產、使用、銷售等環(huán)節(jié)缺少政策支持,這些都削弱了藥企生產兒童用藥的積極性。
破局需動員社會各方力量
“兒童的健康成長,事關每個家庭的和諧幸福及民族健康進步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”國家衛(wèi)生計生委藥政司副司長張峰表示,兒童安全用藥問題的破局,需要動員社會各方發(fā)揮各自的職能優(yōu)勢,包括政府機關、社會組織、企業(yè)、醫(yī)院、媒體等,同時還應開展大眾性的關于兒童科學用藥知識傳播和教育。藥政司也將加大協調推進的力度,細化政策措施,從而推進形成兒童用藥供應保障工作的新機制。
中藥藥理學專家李連達院士認為,兒童的用藥安全問題,需要中西醫(yī)以及其他基礎學科,如化學、物理等多學科合作,共同解決。此外,李連達強調,很多人認為中藥相對安全,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低,毒性也更弱,其實,只要是不合理用藥,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不安全,都可以引發(fā)嚴重不良反應。因此,合理用藥才是重中之重。(記者 田雅婷)
(責任編輯:梁艷)